《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是全书的关键章节,将林冲命运的转折刻画得惊心动魄,也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旨。
林冲遭高俅陷害,刺配沧州后,起初仍对朝廷抱有幻想,希望能安稳度过刑期,重回正常生活。他被安排看守天王堂,日子虽平淡,却也让他暂时有了容身之所。在沧州,林冲偶遇曾受他帮助的李小二,李小二夫妻对他感恩戴德,时常往来,这给身处困境的林冲带来些许温暖。
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一日,李小二的酒店来了两个形迹可疑之人,正是高俅的心腹陆虞候和富安。他们与管营、差拨秘密商议,李小二虽未听清全部内容,但察觉他们图谋不轨,且提到了林冲的名字。李小二赶忙将此事告知林冲,林冲大惊,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他心中的愤怒被点燃,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在沧州城内外四处寻找陆虞候等人,想要报仇雪恨。然而,一连几日过去,并未找到仇人,林冲的警惕心逐渐松懈,“心下慢了” ,但危险正一步步逼近。
管营突然调派林冲去看守大军草料场,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 “好差使” ,比看守天王堂轻松,且有机会获得额外收入。林冲虽心中疑惑,却也只能听从安排。他带着行李前往草料场,此时正值严冬,大雪纷飞,寒风刺骨。草料场破败不堪,“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房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 。林冲在草厅中安顿下来,因天气寒冷,便拿了花枪,挑着酒葫芦去附近的市井买酒。
展开剩余69%一路上,“那雪正下得紧” ,恶劣的天气不仅烘托出林冲孤独、凄凉的心境,也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林冲买酒回来,发现草厅已被大雪压塌,无奈之下,他只能前往不远处的山神庙暂宿。他在山神庙中,放下行李,解下酒葫芦,准备吃些酒肉暖暖身子。
而此时,陆虞候、富安和差拨已在草料场四周堆满干柴,浇上油脂,一把火点燃了草料场。他们以为林冲必定葬身火海,在山神庙外得意地谈论着阴谋的得逞。陆虞候说:“这条计好么?” 差拨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这番张教头没的推故。” 又说林冲此番必死,高衙内的心病也能痊愈。他们还盘算着等火熄灭后,捡几块林冲的骨头回京复命,好向高俅邀功。
林冲在山神庙中,偶然听到了他们的对话,真相如晴天霹雳般击中了他。他心中的最后一丝幻想彻底破灭,对朝廷、对权贵的忍耐和期待化为乌有。这一刻,长期积压在心底的愤怒、屈辱与不甘如火山爆发,他的性格发生了质的转变,从一个逆来顺受的禁军教头,变成了敢于反抗的英雄。
林冲再也无法压抑心中的怒火,他挺起花枪,一脚踢开山神庙的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 陆虞候等人吓得惊慌失措。林冲出手果断,先一枪戳倒差拨,接着追赶逃跑的富安,在后心补上一枪。最后,他抓住陆虞候,将其丢翻在雪地上,用脚踏住胸脯,掏出尖刀,痛斥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 随后,他手起刀落,剜出陆虞候的心肝。林冲将三人的头颅割下,提到山神庙中,摆在供桌上,以祭奠自己遭受的冤屈。
完成复仇后,林冲深知自己已无路可退,彻底与朝廷决裂。他冒着漫天风雪,踏上了前往梁山的道路,从此投身江湖,成为了一名绿林好汉。
此回中,林冲的人物形象塑造极为成功。起初,他的隐忍令人叹息,面对高俅的陷害,他选择忍气吞声,希望通过发配沧州来平息事端,保全自己和家人。但在得知陆虞候等人再次追杀他时,他虽愤怒,但仍在体制内寻找解决办法,四处寻找仇人,却未想过彻底反抗。直到草料场的这场阴谋,将他逼入绝境,生命受到直接威胁,他才终于觉醒,爆发出惊人的反抗力量。这种性格的转变,既符合人物的经历和心理逻辑,也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在遭受压迫时,从忍耐到反抗的必然过程。
环境描写在本回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风雪的描写贯穿始终,“那雪早下得密了”“大雪下得正紧”“那雪越下得猛” ,这些描写不仅营造出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为故事增添了悲壮色彩,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风雪,草厅才会被压塌,林冲才会前往山神庙,从而偶然听到陆虞候等人的阴谋;也正是因为风雪,火势才会迅速蔓延,草料场才会被烧毁,林冲的命运才会彻底改变。同时,风雪的寒冷也映衬出林冲内心的凄凉与孤独,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的处境。
从主题上看,这一回将“官逼民反”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高俅、陆虞候等权贵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择手段地迫害林冲,将他逼上绝路。林冲的反抗并非自愿,而是在绝境中为了生存和正义做出的无奈选择。他的遭遇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无数被压迫者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腐朽,以及人民反抗的必然性。
《水浒传》第十回以其精彩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巧妙的环境描写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全书的经典章节,也为林冲的人物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读者对林冲的命运转折和梁山好汉们的反抗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发布于:四川省盛多网配资,首选配资炒股网,吉林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